why not wechat
为什么我不喜欢微信
微信,也叫WeChat,本应正如其名所指,就是个即时通信的chatting工具。然后,我认为就应该到此为止了。按照这个定义,现在微信中除了聊天和群聊以外的其它功能在我看来都是多余的。但显然腾讯不这么认为,它的目标是把微信变成平台,甚至变成操作系统。按照现在微信的功能设计,以后出现一种里边只有微信的专门设备也一点不奇怪。但我并不喜欢这个产品,就像我不喜欢一切笨重、臃肿、封闭、不可定制的软件产品一样,因为这对我来说就等于复杂,等于丑陋(“小程序”,这真不知道是谁起的名字,丑到爆炸。按照这个起名字的水平,以后出个专门只运行微信的手机,是不是就叫“微机”?然后在发布会上举着走出来说:“我们重新定义了‘微机’…”)。
现在,微信作为一个名词,前面的动词通常是“刷”。微信重度用户通常都会使用“刷微信”这个组合。微信的几个杀手级特性很精准的抓住了很多用户的日常习惯,所以能够让一个普通聊天工具成为几乎大家没事就可以打开刷一刷,而且一刷就可以是几个小时的高黏性应用。这几个特性在我看来是:订阅号,群聊,朋友圈,还有支付。
我个人仍然倾向于将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,所以只有在有消息提醒的时候才会打开看,处理之后立即退出。然而,订阅号的出现让我不得不有的时候要在微信里面多呆一会。不得不承认,的确有一些能够提供优质内容的订阅号存在,它们的文章值得一看,大约就类似传统的报刊杂志吧。但订阅号的问题有三个:一是它们目前绝大多数都是自媒体,内容质量极其没有保障,对于读者的鉴别力要求是很高的(难道腾讯是在用这种方式强行提高很多人孱弱不堪的独立思考能力?如果真是这样,那这盘棋下的很大);二是系统封闭,成为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中一块可以随时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;三是与其它聊天会话并列一起。最后一点是让我最无法忍受的。阅读本应是安静的,纯净的,不受打扰的,所以才会有图书馆,阅览室,书吧。如果要聊天可以去茶馆酒吧咖啡厅。然而在微信里看订阅号,就是有一种在嘈杂的茶馆里阅读的感觉,体验非常不好。互联网上优质内容的聚合阅读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,只是因为Google放弃了Reader,铸成大错,这个就不提了。当然好在还有Reeder这类产品。我其实希望微信能把订阅号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应用,聘请一些专业的编辑或AI对内容筛选一下再推送,类似Pocket的推荐文章功能。但腾讯显然不会这么干,因为它希望微信是唯一的入口。
另一个让人厌烦不已的特性就是那个该死的群聊。粗略统计了一下,我的微信里现在有24个群,肯定算少的。当情愿或者不情愿的被卷入各种“群”,情愿或者不情愿的收到各种消息的时候,心情是复杂的:看还是不看,回还是不回,退还是不退群?看,打碎时间;回,耽误时间;不看,红点时刻提醒你有未读消息;不回,被认为高冷,不接地气,不食人间烟火。现在又有了个更坏的:群红包。面对红包,你点不点?我基本不点,一是因为大部分红包都错过了,二是绝不会为了那仨瓜俩枣而暴露自己在看群消息的状态。说实话,有的群(比如500人的小区业主群)真的是充满了噪声,但如果主动退群又似乎是在宣示着什么,而且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消息,尽管这种消息非常非常的少。更重要的是,那些群里的人知道你能看到这些消息,所以有的时候你就不能继续假装自己没看到,尽管有时其实真的不想去看那些消息,或者就真的是没看到。群聊功能很好的满足了很多人喜欢三五成群,聚在一起瞎聊胡侃、传小道消息的爱好,而且把”聚“这个动作以一种成本极低的方式从线下拉到线上,从而诞生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,名分各异,或分离或包含或相交的群。
此起彼伏的群聊,
突如其来的红包,
之后是一长串”跪谢老板“的表情包。
热闹,喧嚣,但是我觉得好吵。
你们,
怎么都这么能聊?
以前湖南交通893汽车音乐电台里有句公益广告词是”别被朋友圈圈住了生活“。那时候我就能感觉到其实很多人是被朋友圈绑架的。一边羡慕朋友圈里其他人的生活,一边还要晒自己的生活。生活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么?生活难道不是首先是为了自己和家庭么?所以我基本不看更不发朋友圈,因为不喜欢把自己晒在那让人品头论足。
对我来说,微信是一个过度复杂的应用,一个很容易将时间碎片化的应用,一个信噪比特别低的应用,一个强行将线下社交拉到线上并用群和圈把用户绑架到”圆环套圆环世界“的应用。